IB课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这个课程,不仅是因为课程体系完善,关键是IB课程受到全球很多国际学校的认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IB中文课程与传统中文课程有什么区别,二者之间是否有所练习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IB中文:读经典,读大部头书
在我读书的年代,“国际课程”是个我闻所未闻的名词,我上的是传统语文课,通过高考的选拔,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参加IB中文教师的笔试,当时我全然不知IB中文为何物,但人生中头一回爱上了考试题目。
请写出你对以下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和评价,请不要给出文学史教科书中的综述,而是尽量基于你个人的阅读体会给出你个性化的认识和评价:
詹姆斯·乔伊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追忆似水年华》《红楼梦》《史记》《浮生六记》、张岱。
当时的我深深被这些题目吸引,我的水笔仿佛自己获得了生命,在纸上跳着迷人的回旋舞。交上试卷后,我已经确信,这份工作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是高考体制的获益者,在传统语文课中,我的阅读分析和作文都时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许,但IB中文的课程体系于我而言是视野的拓展和对传统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文学思维的激发,这对培养学生终身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话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都疑惑IB中文课上什么,和传统的中学语文课有什么区别。
以IB中文的文学课(普通水平)为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考核形式大致如下(IB中文的文学课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叫作“翻译作品”,主要是阅读和分析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IB的官方会有指定书目,每所学校在这个书目中作选择。
和中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选文不同,IB要求学生读整本书,比如《局外人》《简·爱》等。这个部分IB有规定的教学流程,不再由老师给学生讲课,而是学生需要在读完作品后自行选定一个和文学有关的论题,然后组织一堂讨论课,撰写反思和当堂作文,最终发展为一篇1 800字以内的小论文,寄到校外的IB考官处评分。
就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或许大家很熟悉这部经典名著了,简·爱到罗切斯特家中做家庭教师,一直听见这家中有奇怪的女人的笑声传出。后来直到她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才得知那个关在三楼阁楼里的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
我只是复述了这部小说最基本的故事梗概,就好比烤鸭店里将鸭片皮后的那个鸭架,比起香脆多汁的鸭皮、鸭肉以及配合着一块吃的饼皮蘸酱,完全属于“鸡肋”,所以更精彩的内容还希望大家去读这本书。为了举例的方便,我就先用这个“鸭架”“做汤”:一个很容易想到的选题可以是分析小说中罗切斯特的妻子——藏在阁楼上的那位疯女人。组织讨论的学生可以带领全班同学一同思考为什么勃朗特不让这个人物出现。如果借用戏剧学的概念,这个人物会被称作“暗场人物”,不让她出现到底有什么好处?讨论课的形式可以很灵活,组织讨论的学生甚至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们试着帮助罗切斯特的妻子从阁楼里“越狱”出来,出现在某些重要场景里,甚至在课堂上演一演!打个比方,当简·爱和罗切斯特兜兜转转,好容易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互诉衷肠,就在这一刻,罗切斯特的妻子不知怎么跑了出来,站在简·爱的后面,活像一个鬼魂,罗切斯特脸色大变……或许大家会感慨,这样一改好像把《简·爱》变成了一部现代狗血电视剧了!这样,学生们就能切身体会到勃朗特或许不希望这部小说会变成这样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IB的课堂里学生将以此为起点,从这里开始讨论勃朗特的阴暗风格和哥特小说的联系,又或者他会发现后来有小说家简·里斯为《简·爱》写了前传《藻海无边》,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学生会这样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寻找解答,撰写论文。这篇论文占总分100分中的25分。
第二部分叫“精读作品”,就中文而言,主要的学习对象是古典文学,如《史记》《聊斋志异》。虽然是选读,但对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仅只一两篇,而是可能要读五六篇甚至七八篇。对于选择中文高水平的学生而言,还必修古诗词。
这部分的考核方式是口头评论。学生会从学过的选段中抽取其中一个,并在20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写下提纲。20分钟一到,他会被请进录音室就这个选段进行全面评析,而后考官会就他的分析未尽之处向他提问。所有过程将被录音,接受IB考官的审查。这部分占100分中的15分。
第三部分是“同体裁编组的作品”。每个学校的选择不同,有的学校选戏剧,有的选诗歌,有的选散文,有的选短篇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例,学生可能会接触鲁迅、白先勇、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这部分的阅读量比较大,一般是整个经典的选集都要求精读完毕。
这部分的最终考核形式是试卷二,是在高三下学期时的5月份参加全球统考,试题不针对具体的篇目,而是理论性很强的文学考题,比如:
作家呈现的世界总是淘洗掉现实的渣滓,最终引读者向善、向美。
就你所学的作品,谈谈你是否同意这个论断,为什么?
IB的考核非常强调学生须活学活用,对文学理论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并且对所学作品十分熟悉,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这部分占25分。
第四部分是“学校自选作品”。这部分没有官方指定书目,可由学校自行选定,一般会有一个主题。以“城市与文学”主题为例,学生可能会学《长恨歌》与上海、《城南旧事》与北京。
这部分会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做一个10~15分钟的口头表达,评分也要考虑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运用了足够的手段(如多媒体、手势、神态等)吸引观众,占15分。
除此之外,高三下学期时的5月份统考还会考试卷一。试卷一是什么呢?学生将面对两个陌生的文本,一首诗和一篇现代文小说或散文,选择其一,然后撰写论文进行全方位评析。这个考试形式上有点类似中考的阅读分析,要抓到文本的主旨,鉴赏其中的文学手法,但内核还是有所不同,考官期待看到学生的深度解析和个性化批评(能读出其他同学读不出的意味)。试卷一的成绩占20分。
二.IB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看待文本的角度。同时,结论有着扎实的文本细节作为支撑,所以完全可以被采纳,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言之成理,结论就可以接受。但是,IB的课堂上文本是开放的,学生仍然可以表达对这个解释的不满,比如,有学生可能会感到这个父亲的教谕在故事里显得很生硬,又或者,最后那个大团圆结局也显得很牵强。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直觉,我首先想说的是,你的直觉高度准确。确实,在格林兄弟搜集并整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小公主父亲的这些教谕是他们添加上去的,原来的故事里没有。或许大家听说过《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在民间的原始版本更像“黑童话”,是格林兄弟加上了道德教育,甚至他们的宗教观,“净化”了这些“黑暗”的部分。比如说,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里,为了彰显白雪公主是个好孩子,格林兄弟会加上白雪公主在睡觉前还专门读了一会儿《圣经》的情节。
那么,现在我们陷入了另一个麻烦:假如父亲的指令没有了,结局还是小公主把青蛙摔到墙上,那么,青蛙变王子,我们要如何解释呢?
如果我们发现文本本身无法给出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探寻文本的外延——故事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有学者指出,在这些民间故事广为流传的时候,欧洲遍布饥荒和瘟疫,平民的生活境遇非常凄惨,朝不保夕。正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希望,大家才更渴望在精神上寻找慰藉,编织希望。这个现象不难理解,20世纪90年代曾是周星驰电影的全盛年代,他的电影中充满“无厘头搞笑”,看多了以后,可以看到重复的技巧在不同电影里使用,比如找男演员挖鼻孔扮丑女,周星驰仰起头“哈哈哈哈”的爽朗笑声,等等,为什么这些元素香港的观众百看不厌呢?有学者分析是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所以年轻人下了班只想看一些简单轻松又可以博他们一笑的东西,也是这些人构成了香港电影市场的核心观众,因而促成了周星驰的成功。当时欧洲的这些民间故事也一样,虽然重复着王子和公主被巫婆施魔法的套路,也重复着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但因为故事的听众眼前有无尽的苦难,所以这些故事提供给他们一个信号: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IB课程内容介绍,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备考,IB课程的思维是国际化思维,所以小编更是偏向于IB中文课程。想要获取更多IB考试备考要点等更多信息,大家可以线上咨询客服哦!最后小编预祝大家能考取心中满意成绩。
上一篇:IB物理该如何学习才能提升成绩
下一篇:IB生物考试内容划分原则
IB英语是所有IBDP体系学生都会选择的课程,分为英语A和英语B。数据表明,在过往2次IBO官方统计的成绩中,英语B的全球均分变化是5.73-5.23,2019年11月统测分数更能体现广大考生真实水平,均分低至5.23。
IB-DP(高中阶段)的课程一共有九门,其中三门称为核心特色课程,另外六门称为基本课程(这里就不再过多阐述),三大核心特色课程包括EE、TOK、CAS。而AI则是指内部考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IB-PYP(Primary Years Program),PYP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具有长远教育需求的3-12岁学生设计的,重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和生活中的探索者,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 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旨在培养有质疑能力,有知识并且懂得关爱的年轻人,通过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去创造美好, 和平的世界。鼓励全世界的学生成为积极,热情,理解他人,尊重差异的终身学习者。